富锦市,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,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南岸,是三江平原的中心城市。最初被称为“富克锦”,源自明代的“弗提卫”或“福题希卫”,这名称转音至今仍保留了赫哲语的痕迹,意指“高岗”。这座城市,不仅地理位置偏远,却也承载着浓厚的历史背景和英雄的记忆。
作为一座英雄之城,富锦曾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挺身而出,众多勇敢的富锦人民举起武器,以顽强的抗争精神与敌人作斗争,拒绝屈服于侵略者的压迫。历史上,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诸多英雄人物,如常隆基,他孤身一人杀死了日本陆军中将楠木世隆,成为传奇。今天我们要讲的,是在1940年,富锦监狱内55位勇士为争取自由,进行武装暴动并企图越狱的故事。虽然这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,但它震动了三江下游地区,更引起了伪满洲国的高度关注。
展开剩余79%这一切发生在伪满洲国康德七年(1940年)农历正月初七,当时富锦监狱坐落在今天的第三中学南院。这座监狱四周被两米高的青砖墙围绕,四角设有炮台,整个院落被分成两部分:西侧是伪满法院和监狱,东侧则是伪县公署,日本鬼子的守备队驻扎在监狱后方。监狱内部共有十间青砖瓦房,三间看守室,一间厨房,其他的则是男女犯人的牢房。日伪当局对监狱的戒备极为严格,监狱内部有十一名看守员,且配备了手枪,此外还有一名专门的管狱官。警备班里有十一名警察,配有长枪和足够的子弹。监狱的东院还藏有武器库,内有各种枪支和弹药。
当时,监狱内关押着210名犯人,其中大多数是爱国志士和普通民众。四十名被视为“要犯”的人中,葛景禄和孙秉贞尤为引人注目。葛景禄身材瘦小,但意志坚定,不畏强权,屡次挑战敌人的压迫。而孙秉贞,富锦本地人,魁梧有力,聪明机警,他因曾为抗联购买子弹而被敌人抓捕。两人都遭遇了日伪军的严酷折磨,每日目睹监狱内无数中国囚犯受尽摧残,内心愤怒而痛苦,他们立下誓言,要将这座“人间地狱”打破,解救囚禁其中的所有中国人。
为了实施这一计划,葛景禄和孙秉贞经过缜密策划,决定逐步展开。首先,孙秉贞通过自己是本地人,逐渐与看守们建立起信任关系。凭借这一关系,他能够得到更多的活动自由,经常替看守们送饭、做杂事,从而了解监狱的内部情况并串联起更多的“犯人”。他们计划在看守的疏忽中,趁机发动暴动,抢夺武器,并利用伪警察的制服掩护自己,成功逃脱。
随着计划的推进,1940年农历正月初七,暴动的时机终于到来。富锦监狱内的“犯人”们都在期盼着这一刻的到来,他们希望能在看守交接班、警卫放松的时候,发动行动。当日下午,监狱内的值班看守已相当松懈,孙秉贞利用这个时机,巧妙地引诱看守放松警惕,并在葛景禄的配合下,迅速制服了看守。随后的混战中,监狱的看守和警察被制服,监狱内的“犯人”们迅速夺取武器,并穿上了看守和警察的制服,准备开始越狱。
然而,计划并未完全顺利。在夺取武器库的过程中,暴动队伍遭遇了敌人的反击。伪警察的警卫在发现异常后立刻报了警,警报声响起,外面的日本守备队迅速围攻监狱。尽管暴动者们奋力抵抗,打死了数名敌人,但随着敌人的增援不断赶到,局势逐渐变得危急。敌人的机枪、手榴弹和炮火几乎将整个院落覆盖,暴动者们面对压倒性的火力,依旧坚持抵抗,直至枪械弹尽粮绝,依然没有放弃。
经过长达五小时的激烈战斗,暴动者们的子弹已耗尽,只有一名战士因腿部重伤隐蔽在一处,其他人均在激战中英勇牺牲。晚上十点左右,敌人的进攻逐渐加强,暴动队伍被完全包围。直到晚十一点,敌人最终敢于派遣伪军进入院内,暴动宣告失败。
第二天,前来查看的百姓发现,监狱内的“犯人”们大多已经阵亡,其中包括孙秉贞在内的37名英雄,他们的尸体依旧保持着与敌人搏斗的姿势。尽管暴动未能成功,但18名英雄设法突破了包围圈,逃出了富锦城。然而,由于城墙和壕沟的封锁,他们未能顺利逃脱,最终被敌人抓捕并残忍处决。资料记载,这次暴动的最终牺牲人数高达55人。
尽管这些英雄们的行动未能成功,他们那种英勇抗争、不屈不挠的精神,永远烙印在民族的记忆中。数十年过去了,这段历史依然被我们铭记,先烈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,勇敢追求自由与尊严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富牛-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-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-股票配资官网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